关键词
诗文库 正文
固本策 北宋 · 李清臣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一六、《圣宋文选全集》卷二○、《古文渊鉴》卷五四
讲学者,所以进于先王之道,轨制其情欲,增长其心术,扶神理性,祛滞决惑,如是而已者也。
人之不学则不知先王之道,茫乎如冥行而无所之,虽有仁智灵议,且化而为邪矣。
故刚者不学为暴不为断,柔者不学为懦不为仁,明者不学则过察而偏,聪者不学则过听而乱。
学先王之道,知忠信仁义之原与安危祸福之所自召,愚可以为智,闇可以为明,以中人之资而不失为君子,学可不务哉!
鲁哀公自称曰: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未尝知哀,未尝知乐,未尝知喜,未尝知惧。
孔子告之以哀、乐、喜、惧之说。
窦长君出于田间,平、勃恐其骄而为不善,使与当世贤士长者居,故窦长君卒为贤侯。
今夫百金之家,则必求良师友以业其群幼子弟矣。
师友或不择,而使群子弟日与庸隶浮民为侪党,诩诩嚣嚣,相与扇昵而为恶,学之不率而恣于毬鞠、博簺、弹弋、狗马之间,未见能善其后也。
虽有百金之产,里巷之人咸知其逋荡转徙可拱而俟矣。
惟其友之不择,故坠其群幼于小人之涂,以遗家之辱,非幼者之罪,长者之弗思也。
故贤父兄莫不求师友,使材其子弟而业之。
百金之家尚知虑此,况有天下之富,将以藩戚为手足而卫心腹,将以宗室为枝叶而彊本根,其体如是之重,是尤宜长计而远虑者,岂不若百金之家之为者哉?
《书》载尧德之首,必曰亲九族,九族亲则曰平百姓,百姓平则曰和万邦,其先后次第如此。
「本支百世」,文王也。
「贻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也。
《周官》有师氏、保氏、大司乐之职,其世子皆齿国子弟而共学,而受六德、六行、六艺之教,其法盖详矣。
本朝太宗,亦尝择王龟从等厚赐以宠之,使训诸王以忠孝。
章圣用崔嚧之严,以代戚维之不职,如此其重慎也。
今宗枝之盛,昌大而蕃衍,尊宠而优安,振振于古矣。
然亦或失于不学,此非后世之大虑,而王室之所甚阙者欤!
今诸宫虽有其职,而任之或非其人;
虽有其人,而待之或非其礼。
朝廷未尝选当世贤者为宫官,其用荐而为之者,又未尝延见戒谕之以厚其意。
宗室知人主任之之薄,则师之不得不轻,舒惰尊骄,孰敢讽砺之者!
苦学术如垢病,视师道如泥涂,故贤者亦耻居是职,望望以去。
而文孙武子,入则与嬖人妾子嬉,出则与徒奴倖倡语,习于浮淫,湛于宴娱,耳目惟不善之接,非所以重世而光国也。
虽有河閒之雄材,东平之乐善,唐元轨之长厚,亦漂溺矣。
以明主之仁,笃于亲亲之恩,差等其戚疏,隆以贵爵,丰以廪饩,虽厚若此,徒足其欲而已耳。
议者考古义而较之于今,以谓爱育之道,其缺然也。
臣愿诏大臣选端厉诚洁之士、著行能通经术者,任以为宗室教导之官,而严异其礼以待之,使宗室渐知尊学重道之间,无有倨而不听者,然后横经聚问,指示圣贤之意曰:如是谓忠信、孝悌、仁义、礼乐,用之必安,而终身享其福,此可为者也;
谓不善为之,则虽富贵而有危亡之祸,此不可为者也。
授以六艺之趣,三纲五常之极,与前史所载历世治乱之体,皆俾略知大指。
陛下复于朝宴之隙,或临幸而察之,或召而勉进之,又稍为褒贬之格以勖其良,以警其惰。
一憸薄小人与嬉弄非礼之具,弗得纳于其门,使之日清月糅,性习相长,九族愉愉,知为善归正之路,则慈祥笃顺宽博之风行于王家,而上荣祖宗,下仪海内矣。
酒间赠郑谷口(时谷口历叙八分及汉隶诸碑书法,又被大司马敦促入都。) 明末清初 · 施闰章
 出处:学馀诗集卷之二十二
八分健手天下知,片纸尺璧传京师
诸王列第遍题楔,五岳名蓝半写碑。
收藏富有罗百代,上穷岣嵝下李斯
篆籀铜盘及石鼓,铭刻重搜太子池。
中年惨澹工汉隶,借问苦心摹阿谁。
溧阳校官合阳石门礼器皆神奇(以上皆古碑名。)
摩挲软劲非笔墨,剥落金石光迷离。
锦帙牙签尽书画,旁通不合兼轩岐。
公侯延伫争倒屣,车骑刺促无閒时。
劳人作达转清暇,解衣挥翰明灯下。
匹绢残笺气槃礴,态迟势速人惊诧。
义急穷交不顾身,兴耽古物宁论价。
高斋别墅夏犹花,留我过从每凉夜。
饮君卮酒颜欲酡,火云满眼鼓鼙多。
单车见说燕山去,谷口閒园奈若何。
席间分韵送王季共得浦字 宋 · 周紫芝
 押词韵第四部
乌衣说诸王,人物世足数。
至今有云来,眼色照天宇。
谁知静秀中,有志良未吐。
时从云梦胸,喷作秋江雨。
中郎骑生驹,世亦号文虎。
才高公自出,步骤真接武。
名当在户(徐本作卢)前,意岂甘哙伍。
三年隶工曹,一舸辅江浦。
风流各云散,相见定何许。
臭味苦无多,酒行君竟举。
舆棺诣阙上书理悯怀太子 西晋 · 阎缵
 出处:全晋文
伏见赦文及榜下前太子遹手疏,以为惊愕。
自古以来,臣子悖逆,未有如此之甚也。
幸赖天慈,全其首领
臣伏念生于圣父而至此者,由于长养深宫,沈沦富贵,受饶先帝,父母骄之。
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如卫绾、周文、石奋、疏广、洗马舍人亦无汲黯、郑庄之比,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
臣案古典,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以此明先王欲令知先贱然后乃贵。
自顷东宫亦微太盛,所以致败也。
非但东宫,历观诸王师友文学,皆豪族力能得者,率非龚遂、王阳能以道训。
友无亮直三益之节,官以文学为名,实不读书,但共鲜衣好马,纵酒高会,嬉游博奕,岂有切磋、能相长益!
臣常恐公族陵迟,以此叹息。
可以为戒,恐其被斥,弃逐远郊,始当悔过,无所复及。
戾太子无状,称兵距命,而壶关三老上书,有田千秋之言,犹曰:“子弄父兵,罪应笞耳”!
汉武感悟之,筑思子之台。
无状,言语悖逆,受罪之日,不敢失道,犹为轻于戾太子,尚可禁持,捡著目下,重选保傅。
司空张华,道德深远,乃心忠诚,以为之师。
光禄大夫刘实,寒苦自立,终始不衰,年同吕望,经籍不废,以为之保。
尚书仆射裴頠,明允恭肃,体道居正,以为之友。
置游谈文学,皆选寒门孤宦以学行自立者,及取服勤更事、涉履艰难、事君事亲、名行素闻者,使与共处。
使严御史监护其家,绝贵戚子弟、轻薄宾客
如此,左右前后,莫非正人。
傅文学,可令十日一讲,使共论议于前。
敕使但道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及思愆改过之义,皆闻善道,庶几可全。
太甲有罪,放之三年,思庸克复,为殷明王。
魏文帝惧于见废,夙夜自祗,竟能自全。
及至明帝,因母得罪,废为平原侯,为置家臣庶子,师友文学,皆取正人,共相匡矫
兢兢慎罚,事父以孝,父没,事母以谨,闻于天下,于今称之。
汉高皇帝数置酒于庭,欲废太子,后四皓为师,子房为傅,竟复成就。
前事不忘,后事之戒。
孟轲有云:“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虑患也深”,故多善功。
李斯云:“慈母多败子,严家无格虏”。
由陛下骄,使至于此,庶其受罪以来,足自思改。
方今天下多虞,四夷未宁,将伺国隙。
储副大事,不宜空虚。
宜为大计,小复停留。
先加严诲,依平原侯故事,若不悛改,弃之未晚也。
臣素寒门,无力仕宦,不经东宫,情不私
念昔楚国处女谏其王曰“有龙无尾”,言年四十,未有太子
臣尝备近职,虽未得自结天日,“情同阍寺,悾空之诚”,皆为国计。
臣老母见臣为表,乃为臣卜卦,云“书御即死”,妻子守臣,涕泣见止。
臣独以为频见拔擢,尝为近职,此恩难忘,何以报德?
唯当陈诚,以死献忠。
辄具棺絮,伏须刑诛(《晋书·阎缵传》,又见《群书治要》二十九引《晋书》。)
邛州刺史张太博敬周为鹤鸣化枯柏再生修金箓斋词 唐末至五代 · 杜光庭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十六
伏。
闻至道元通。
神功广运
裁成天地。
敷赞帝王
羲轩融燧之君。
尧舜禹汤之主。
莫不师资冲漠。
启迪雍熙。
致祚历之厖洪。
俾声明之振赫。
或乘飙沧海。
或證品紫庭。
光烛九遐。
寿均三景。
伏惟大蜀皇帝乘枢御运。
握斗披元。
执大象而抚华夷。
驾六龙而绥亿兆。
德逾尧禹。
圣越羲融。
穹庐穷发之君。
奉琛向化。
靡汉渥洼之虏。
重译来宾。
泽浸山川。
仁覃草木。
灵禽栖于内苑。
嘉兽宅于上林。
三秀呈祥。
十朋表异。
而犹劳谦恭己。
让德于天符。
宁谧无为。
栖心于秘要。
今则神明幽赞。
灵化垂休。
渥泽润洽于朽根。
枝干再荣于枯柏
风来翠壁。
重飘远近之香。
月过华坛
复睹扶疏之影。
其为嘉瑞。
实冠古先。
有以见天枝帝叶之繁昌
圣寿宝图之永远。
虽禾生清庙。
蓂吐彤庭。
徒美前闻。
难偕圣感。
臣荣逢昌运。
叨领郡符
属邑之中。
睹兹上瑞。
藻绘朝陈于龙阙。
丝纶夕降于凤笺。
旋赐御词。
严申醮祝。
褒称显焕。
荣耀优隆。
量恩而溟海未深。
圣而乾坤难报。
敢因皇帝本命之日。
修金箓道场。
翘罄丹襟。
仰祈元贶。
伏冀诸天降鉴。
万圣照临。
流巨福于社稷尊灵。
增景祐于宗祧先圣。
二仪并固。
万国同文。
皇帝寿等岷峨
明齐日月。
普颁正朔。
一统寰区。
皇后福紫宸
增龄丹箓。
皇太子永扶皇极。
养德青宫。
公主嫔。
荣匡圣日。
诸王百辟。
钦赞皇基。
九土乂康。
五兵韬戢。
烟尘殄息。
稼穑丰登。
动植飞沈。
三途六趣。
俱承惠渥。
咸诣福庭。
臣誓倾忠孝之规。
上答圣明之泽。
庾翼 东晋 · 何充
 出处:全晋文卷三十二
褚将军还朝,值太后临朝,时议褚侯虽后父,乃晋臣也,宜用郑议。
或谓诸王宜不拜耳,乃不称臣燕王,非比也。
又云,窦武虽受爵太后录尚书事,而汉无拜文为疑,故恐大义乖错。
褚侯既不拜,便是异姓太上皇也。
此巍巍亦庶姓不敢安(《通典》六十七)
拟汉相和歌辞(存八章,余谓效祀近颂,铙歌近雅,相和近风。) 其一 鸡鸣高树巅 清 · 姚燮
 出处:复庄诗问卷四
鸡鸣高树巅,马鸣深涧底。
赫赫诸王帝孙子,玉琐藻翘弃蒿里。
黑发黄耳,烟纨姼姼。
文履玼玼,去若流水。
朝骑驷马,驷马一何骄。
暮归重楼,珠明羽翠金釭烧。
佳人娇娆,姊妹拥貂。
清防醉倚圆月摇,蜚其纤袿垂两髾。
与子为千春万夕之乐,奉子以上元容成之药,知其谁为金张卫霍。
梦闻锒铛醒不见,银河昭华夜飞鹊。
冻雪杀野田,安得拾藜藿?
策问第九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三、《太仓稊米集》卷四八
问:有创业之主,有守成之主,有中兴之主。
创业守成之主,其成功之难易,昔人论固已详矣。
至于中兴之主,虽拨乱反正,持颠扶危,号为一致,而所遭之时不同,则所成之功亦异,不容于无辨也。
三代远矣,由汉而来,在西京则有孝宣,在东京则有光武,在晋则有元帝,在唐则宪宗,皆一时英敏有为主也。
然而汉之孝宣、唐之宪宗则振坠绪于将乱之际,其为力也易。
汉之光武晋之元帝则绍大统于既绝之后,其为力也难。
非特难易之辨如此,摭其迹而论之,则又有不同者矣。
孝宣之励精,宪宗之刚果,皆能操握主权,归于独断,其于治道固略相似也。
神爵五凤之间,未尝遣一将,出一兵,能使单于内附,稽首阙廷。
而元和之盛,连年动众,仅能拓中国之故疆,折悍将而臣之,其功效之优劣固不待较而明也。
光武汉宗发迹于南阳元帝诸王龙翔于江左,皆能使旒缀绝而复续,大厦仆而复支,可谓二代之贤主也。
光武殄攘群盗,戡定祸乱,曾不数年遂光汉业;
元帝外不能剪刘汉之逆虏,内不能平王敦之跋扈,使西晋之业如是而止,则其功效之优劣又不待较而明也。
四者之效其异如此,何哉?
岂时有不同而然欤?
势有所迫而至于是欤?
抑亦所操之术有或异欤?
所以辅治者有善不善欤?
是必有其说矣。
主上圣文神武度越前代远甚,而区区之问犹及于此者,盖考古验今,以鉴既往之失,正今日朝廷汲汲于求言之意也。
其可忽诸?
策问第十二 宋 · 周紫芝
 出处:全宋文卷三五二三、《太仓稊米集》卷四八
问:国之所以兴者,必有其道。
及其亡也,则亦必有以取之矣。
然而祸固有出于人之所可忧,亦有起于人之所不忧者,往往寖以至于大祸,虽有智者不能救其危,为人君者乌可不察哉?
西汉始兴,鉴亡秦孤立之弊,于是大封同姓,疆域之广至于周匝三垂,天子自有才十五郡,尾大之势,贾谊言之,为之痛哭,此其甚可忧者也,而西汉之亡不在于封建乃在于外戚。
东京自显、肃之后,政在房闱,孝和之政归于窦氏,孝安之政归于邓氏,孝质之政归于梁氏。
当是之时,主幼而臣强,国危如累卵,此其甚可忧者矣,而东汉之亡不在外戚而在于权臣。
西晋之时,宗族举兵内相诛灭,八王之乱自古未有,此亦可谓甚可忧者矣,及其亡也不在于诸王乃在于夷狄。
自晋氏灭于刘汉之后,夷狄之势日以盛强,秦坚、燕垂更立为帝,区区江左一隅,左枝右梧,日不暇给,此亦可谓甚可忧者矣,及其亡也不在于夷狄,亦在于权臣。
唐之宦官建立八帝,天子之尊至号门生,此乃天下必亡之势也,及其亡也不在于奄寺乃在于藩镇。
五者之势如此,殆未易诘其所以然也。
将人君养天下之祸以至于败亡而遂不可救欤?
抑亦衰微有渐,虽有强明之君,而其大势已去,遂不可救欤?
抑亦君臣上下偷安岁月以至于斯欤?
抑亦救败整危无其术而然欤?
愿闻其起五者之祸者为谁?
为之臣而不能援其倾危之世者又谁耶?
诸公皆博古之士,议之熟矣,幸条其所以然者而言之。
乞许委曾在学听读人补试入学奏嘉定十年三月二十八日 南宋 · 危稹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六七、《宋会要辑稿》崇儒一之二○(第三册第二一七二页)
本学元系诸王宫大小学,已降指挥改为宗学,其生员见行补入。
所有昨来诸王宫学,承大宗正司训,遣到听读生员内未曾请解人,委曾在学听读,系转入大小功课簿。
生员,通约不过一二十人,亦当念其向学之心,欲与许赴,令来补试。
赠沐锦衣 明 · 杨慎
仙山五华,迢迢上烟霞。
道逢两仙童,驻鹤问仙家。
仙家住仙村,木门苍琅根。
英英众公子,楚诸王孙。
舍后有碧梧,凤皇将九雏。
鸣声何喈喈,闻我蓬莱壶。
兄弟八九人,中子执金吾
木公醴泉,金母斟云腴。
埙虒吟何曲,历历种白榆
大妇七襄女,中妇重输姝。
小妇无名字,彷佛秦罗敷
丈人且安坐,日出东南隅
刘康袭爵素服夺情议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三国文 卷五十五
按《周礼》,天子公卿诸侯吉服,皆玄冕朱裹,玄衣纁裳,有丧凶则变之,麻冕黼裳,邦君麻冕蚁裳。
云麻冕者,则素冕麻不加采色;
又变其裳,亦非纯吉,亦不纯凶。
汉氏承秦,改六冕之制,以玄冠绛衣一服而已,有丧凶之事,则变吉服以从简易。
诸王薨,遣使者拜嗣子为王,则玄冠缞绖,服素以承诏命,事讫然后反丧服。
考之前典,则差周书;
论之汉室,则合常制(《通典》七十二,《魏尚书奏》)
晋令 其十四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皇太子及妃诸王纁朱绶,郡公主朱绶,郡侯暗朱绶(《御览》六百八十二)
诸王宜脩耕藉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古诸侯耕藉百亩,躬秉耒耜,以奉社稷宗庙,以劝率农功。
诸王治国,宜依脩耕藉之义(《晋书·礼志》上,《宋书·礼志》一,武帝末,有司奏。)
奏议诸王 魏晋 · 阙名
 出处:全晋文
礼十五成童,国君十五而生子,以明可冠之仪。
汉魏遣使冠诸王,非古典(《通典》五十六,奏始六年南宫王承年十五,依旧应冠,有司奏议。)
钱翁歌为磬室山人寿 明 · 张元凯
钱翁不是蓬蒿人,自称吴越诸王孙。
布衣不受缁尘染,混俗能将白眼存。
栖迟陋巷蓬蒿翳,抱膝长吟靡年岁。
家藏万卷不知贫,更倚丹青曾绝世。
巴江急峡巫山峰,汉时古柏秦时
钱翁下笔无数点,便觉烟云千万重。
长康安道名谁称,世情都无神自胜。
屦集常憎户外尘,萧然一室如悬磬。
钱翁不满五尺长,意气能飞千仞霜。
等閒不受诸侯币,虚左曾持公子觞。
吾家都护弄柔翰,风流寄兴东山畔。
傍水新开燕子楼,临花高捲鸳鸯幔。
爱惜长干刘采春,当时西第几留宾。
坐中不少严夫子幕下常多郭舍人
自是钱翁交莫逆,春山花月同穿屐。
如今花落月西沉,但见钱翁头尽白。
黄公垆下莫经过,吹笛山阳感慨多。
凄凉若问吴趋第,四壁徒存一雀罗。
翟公前何所有,春风乍上新杨柳
百斛金阊绿玉浆,沽来且作钱翁寿。
钱翁七十意何如,云在青天任卷舒。
他时倘画通家子,丘壑偏宜谢幼舆
贞吉王孙幻景庵 明 · 区大相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汉室诸王子,沙门大士家。
开仙院叶,莲发曲池花。
讲席窥山鸟,禅衣落涧霞。
中林亦何事,长日演三车。
虞学士遗表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六六、《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
臣某言:逢辰窃禄,愧乏涓埃之劳;
忍死献言,徒伸犬马之恋。
脱官联而安没,乾造之有终。
重违清时,犹抗馀息。
魂欲去干,辞多不伦。
臣某诚悲诚惧,顿首顿首。
伏念臣生而朴野,学亦空疏,蚤尘儒科,晚玷文馆
义有可守,则未始枉寻而直尺;
事有可举,则罔或吐刚而茹柔。
间关三纪之馀,遭遇四朝之盛。
荐叨器使,独病材难。
敢谓致身之未高,唯忧陈力之不迨。
赞画天府,尝助浩穰之烦;
曳裾王门,久尸讲解之职。
势迫,药石功亏,疾疢暴深,精爽垂尽。
想赤墀而陨涕,沥血恳以怀惭。
直节何为,殊无报国之效;
哀鸣不已,尚冀敝帷之恩。
伏望皇帝陛下特轸天衷,曲从人欲,悯其旧物,贷以深仁。
俾臣遗踪,获有箕裘之绍;
则臣瞑目,甘为沟壑之捐。
臣历任三十七年,并无谴累,久在诸王府供职,见理提刑资序,本家未有儿男食禄。
欲乞一恩例,沾及寒族。
臣长男年若干,曾应进士举得解,伏望圣慈特赐俞允,于文资内安排。
干冒旒扆,臣无任兢危陨越之至。
谨奉表陈乞以闻。
桓玄书论料简沙门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佛教陵迟,秽杂日甚,每一寻思,愤慨盈怀,常恐运出非意,混然沦湑,此所以夙宵叹惧,忘寝与食者也。
见檀越澄清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流;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远。
推此而言,符命既行,必二理斯得,然后令饰伪取容者,自绝于假通之路,信道怀真者,无复有负俗之嫌,如此则道世交兴,三宝复隆于兹矣。
贫道所以寄命江南,欲托有道以存,至业之隆替,实由乎人。
植檀越当年,则是贫道中兴之运,幽情所托,已冥之在昔,是以前后书疏,辄以凭寄为先,每寻告慰,眷怀不忘,但恐年与时乖,不尽檀越盛隆之化耳。
今故咨白数条如别疏。
经教所开,凡有三科:一者禅思入微,二者讽味遗典,三者兴建福业,三科诚异,皆以律行为本。
檀越近制,是大同于此,是所不疑。
或有兴福之人,内不毁禁,而迹非阿练若者。
或多诵经,讽咏不绝,而不能畅说义理者;
或年已宿长,虽无三科可记,而体性贞正,不犯人非者,凡如此辈,皆是所疑。
今寻檀越所遣之例,不堪问此,而外物惶惑,莫敢自宁,故以别白。
夫形迹易察,而真伪难辩,自非远鉴,得之信难。
若是都邑沙门经檀越视听者,固无所疑。
若边局远司,识不及远,则未达教旨,或因符命,滥及善人,此最其深忧。
若所在执法之官,意所未详,又时无宿望沙门,可以求中,得令送至大府以经高鉴者,则于理为弘,想檀越神虑,已得之于心,直是贫道常近之情,不能不及耳。
若有族姓子弟,本非役门,或世奉大法,或弱而天悟,欲弃俗入道,求作沙门,推例寻意,似不塞其清涂,然要须咨定,使洗心向味者,无复自疑之情。
昔外国诸王,多参怀圣典,亦有因时助弘大化,扶危救弊,信有自来矣。
檀越每期情古人,故复略叙所闻(《弘明集》十二,《高僧传》六,有节文。)
沙门不敬王者论(五篇并序) 其四 体极不兼应四 东晋 · 释慧远
 出处:全晋文
问曰:历观前史,上皇已来,在位居宗者,未始异其原本。
本不可二,是故百代同典,咸一其统,所谓“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如此,则非智有所不照,自无外可照;
非理有所不尽,自无理可尽。
以此而推,视听之外,廓无所寄。
理无所寄,则宗极可明。
今诸沙门不悟文表之意,而惑教表之文,其为谬也,固已甚矣。
若复显然有验,此乃希世之闻!
答曰:夫幽守旷邈,神道精微,可以理寻,难以事诘。
既涉乎教,则以因时为检,虽应世之见,优劣万差。
至于曲成在用,感即民心,而通其分,分至则止,其智之所不知,而不关其外者也。
若然,则非体极者之所不兼,兼之者不可并御耳。
是以古之语大道者,五变而形名可举,九变而赏罚可言。
此但方内之阶差,而犹不可顿设,况其外者乎?
请复推而广之,以远其旨。
六合之外,存而不论者,非不可论,论之或乖;
六合之内,论而不辩者,非不可辩,辩之惑疑;
春秋经世,先王之志,辩而不议者,非不可议,议之者或乱。
此三者,皆即其身耳目之所不至,以为关键,而不关视听之外者也。
因此而求圣人之意,则内外之道,可合而明矣。
常以为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详而辩之,指归可见,理或有先合而后乖,有先乖而后合。
先合而后乖者,诸佛如来,则其人也;
先乖而后合者,历代君王,未体极之主,斯其流也。
何以明之?
经云:佛有自然神妙之法,化物以权,广随所入,或为灵仙转轮圣帝,或为卿相国师道士,若此之伦,在所变现,诸王君子,莫知为谁,此所谓合而后乖者也。
或有始创大业,而功化未就,迹有参差,故所受不同,或期功于身后,或显应于当年,圣王则之而成教者,亦不可称算,虽抑引无方,必归涂有会,此所谓乖而后合者也。
若令乖而后合,则拟步通涂者,必不自崖于一揆。
若令先合而后乖,则释迦之与尧孔,发致不殊,断可知矣。
是故自乖而求其合,则知理会之必同;
自合而求其乖,则悟体极之多方,但见形者之所不兼,故惑众涂而骇其异耳。
因兹而观,天地之道,功尽于运化
帝王之德,理极于顺通,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
不兼应者,物不能兼受也(已上四句从《高僧传》补。)
若以对夫独绝之教,不变之宗,固不得同年而语其优劣,亦已明矣。